世界监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4|回复: 5

特聘王伟唐同志为北京大六法律咨询公司资源节约部部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0 2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聘王伟唐同志为北京大六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资源节约部部长。
       本公司宣传宪法法律,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法治思想办事,老虎苍蝇一起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遇事找法的指示办事,披荆斩棘,依法维权,用法律的思维解决问题。
       欢迎网友加入,从事法律咨询工作。
       联系方式:电话:010-81783596,手机微信18911276110,。

       (2023年12月10日,北京大六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发并授权发布。不另行文)
http://bbs.worlds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445&extra=
mmexport17027333674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9: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海!外直播 bitly.net/nnrnn 禁闻视频 bitly.net/55rrrr 阿伦特说:“权威的最大敌人是轻蔑,而破坏它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嘲笑。”看看网络,这已经是一个全民对“伟大光荣正确”群嘲时代...   发表于 2024-3-21 0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0: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节约”的三层战略含义
中国青年网
2020-09-28 05:50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要坚持。在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意义重大。无论从现实环境还是长远战略出发,以绿色消费促进经济绿色复苏是当前的必选项。
---------------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挑战,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新增“六保”工作目标,保粮食能源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如果说节约粮食的指示是针对“六保”工作未雨绸缪的现实举措,那么节约资源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倡导节约与促进消费并行不悖,无论从现实环境还是长远战略出发,以绿色消费促进经济绿色复苏是当前的必选项。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重要内容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是因为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长期保持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需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0%的人口,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变数丛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值得引起警示。联合国研究报告预警,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虽然从目前看来,我们的粮仓充实,但在全球疫情仍未消除的当下,更应当未雨绸缪,将自觉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达到3500万吨,接近每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而浪费掉的粮食可以满足3.5亿人一年口粮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而大型聚会浪费率更高,达到惊人的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我国餐饮如此令人痛心的浪费现象说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美丽诗句蕴含的道理还没被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入脑入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是安天下之本,是重要战略资源。不管社会如何发达,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根基。在生产环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购、运输和储存等全链条的节约。在消费环节,培养节约习惯,倡导文明健康消费风尚,推动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对于公众来讲,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要坚持,作为新时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
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是过于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为满足生产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有效地扩大物质资源的供给能力。扩大物质资源供给的基本途径归结为两条:一是增加生产;二是节约资源。增加生产终究要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供给问题。相比之下,降低资源消耗和节约资源,则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等多方面优势,逐渐成为满足国民经济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源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因此,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
节约资源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土地、能源、淡水、矿产资源,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资源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节约资源消耗绝对量;二是通过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资源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我国很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国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大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约21%,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坚持节约优先的治理方针,才能从源头上扼制资源无度消耗,以合理开发和效率提升并举保证资源持续供应。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但节约更需“开源”,因为仅仅靠“节约”是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的,所以在坚持节约的同时,更要积极“开源”,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厉行节约与促进消费并行不悖
我们对于节约的理解,除了减少浪费,更多地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当今的节约已不同于以往的过“苦日子”,而是提倡在享受的过程中降低消耗资源,即在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节俭并没有否定消费的意义。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节约则是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消费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因此,扩大消费与厉行节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扩大消费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厉行节约的目的是使人们做到对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使其效用最大化。提高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结构,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但前提是贯彻节约原则,使得消费和生产在良性循环中保持动态平衡。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运行系统的核心环节。在一般情况下,当有了可支配收入预算约束后,受收入的约束,不同偏好下的消费选择就是一种节制和调节。但无论怎样的消费选择形成的消费支出都必须适度,即量力而行。随着我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以节约、理性、安全为内涵的绿色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7.8%,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连续8年上升。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引导并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是守好扩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新发布的政策报告认为,综合考虑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绿色复苏的形势,中国政府应将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通过“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相关实践。
践行节约理念,培养绿色消费,既要与客观资源和环境国情相适应,不铺张浪费,守住资源利用上线,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又要与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相匹配,不做超前消费,以高层次的物质产品需求和生态产品需求倒逼生产方式转型,通过衣食住用行的全方位变革发掘绿色生产新动能,惠及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
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理解“节约”的三层战略含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025854137394686&wfr=spider&for=p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5: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节约很重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彰显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进一步针对党政机关中铺张浪费现象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对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采取务实举措提出明确规定。作为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性成果,新《条例》具有深远意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充分认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意蕴,坚决贯彻落实好新《条例》。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始终秉持的优良作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贯穿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优良作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崇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儒家的“恭俭而好礼”,还是墨家的“节用”思想,抑或是道家崇俭戒奢的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上诸如《诫子书》《朱子家训》等文化作品,均表明了中华民族“节俭”的文明基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倡导和坚持勤俭节约精神、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始终注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对马克思主义节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按需分配”的原则,是为了避免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和“制度性”浪费,以“节约劳动时间”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基于这一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首次使用“艰苦奋斗”这一概念,积极倡导节俭的方针,带领群众自力更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落后的生产力和有限的生产资料,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全党在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开展“三反”“五反”等运动,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国内外不良思潮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党内领导集体多次就惩戒奢侈浪费作出相关批示,指明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注重加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整治“四风”,密切关注党群关系,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贯彻于治国理政的方略之中。
  今年,新《条例》的印发对相关制度边界和责任主体提供了明确界定,不仅为基层单位照章办事提供了依据,也为整治形式主义提供了抓手,使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推动务实之风、清廉之风的重要保障。
  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根基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关党风政风,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根基。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风反映政风,政风影响党群关系。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常体现为对群众切身利益的漠视和公共资源的滥用。党政机关只有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时刻以人民为主体,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树立清廉形象,收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历史新阶段,以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群关系持续改善。
  然而,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腐败手段不断隐形变异、翻新升级,当前“四风”问题表现形式更加隐蔽,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这一指示就是要从根本上以刚性制度建立底线、红线,破除不正之风赖以滋长的温床。新《条例》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度化、细则化、硬约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应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并明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其一,新《条例》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顽疾,直击“隐性浪费”的痛点,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科学务实为目标,在多个重点领域细化规定、厘清红线,新增“严禁参与境外赌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等规定,形成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的长效机制,细化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性约束。其二,新《条例》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与过程监督,注重将节约理念融入预算管理、财务执行、绩效考核等治理链条之中,构建起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节约型管理体系;深化运用基层公权力,有效结合内部监管与群众监督,明确各级党政机关主体责任;着重强调党政机关在全社会中的示范作用,明确领导干部要严防“政绩观错位”,引导树立节俭文明风尚,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长效化、法治化。其三,新《条例》强化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追责机制,坚决遏制作风问题蔓延。可以说,新《条例》不仅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性成果,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党中央从源头治理、固本清源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人民性的体现。
  以良好的党政机关作风引领社会风尚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实现民风社风的持续向好,引领全社会良好风尚离不开新《条例》的贯彻落实。
  各级党政机关切实发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作用得益于新《条例》的制度效应。面对环境资源紧束、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形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亟须解决的战略议题。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正是从制度层面为党员干部制定外在的刚性约束和内在的纪律要求,从而构建以上带下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形成以节俭理念为核心准则和文明标志的社会共识。
  新《条例》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使得市场经济中产品、工艺的资源配置向可持续化转型和生态环保化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筑牢制度基础,保障人类社会代际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并非是减少资源使用和投入,降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是为着力提升发展效能,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资源和财政资金以更多用于民生领域,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我国的战略需求,以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老百姓的“好日子”。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新《条例》所强调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导向,以及所贯彻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以现代性治理能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现代公共伦理转化;以党政机关示范作用推动公众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认同和文明自觉转化;以节俭之风推动公众从物质消费观向可持续价值观转化,进而在构建节约、理性、绿色的现代文明意识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条例的修订标示着中国共产党治理智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新《条例》的时代意义,更自觉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杨增岽,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若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5: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对马克思主义节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按需分配”的原则,是为了避免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和“制度性”浪费,以“节约劳动时间”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基于这一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世界监督论坛

GMT+8, 2025-10-12 05:38 , Processed in 0.0598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